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7篇
  免费   550篇
  国内免费   100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98篇
妇产科学   41篇
基础医学   324篇
口腔科学   73篇
临床医学   689篇
内科学   478篇
皮肤病学   77篇
神经病学   504篇
特种医学   98篇
外科学   272篇
综合类   1714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721篇
眼科学   49篇
药学   570篇
  40篇
中国医学   794篇
肿瘤学   18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299篇
  2020年   321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193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515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432篇
  2011年   464篇
  2010年   405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分析儿科学早临床长学制医学生开展临床课程的可行性,为后续课程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长学制儿科学医学生90人,包括早临床组(G1,二年级第三学期,n=47)和临床见习组(G2,四年级第七学期,n=43)。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从临床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进行对比。两组分别抽取24名、20名学生参与一次临床课程教学,对比组间形成性评价和随堂测试得分,以了解两组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的差异。运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不满足卡方检验条件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两组学生临床兴趣及早临床兴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1.000)。学习方法有部分差异:G1组课后学习时间更长(Z=-2.36,P=0.018),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更多(Z=2.53,P=0.011),学习方式更依赖于作业(P=0.020),预习率更高(Z=-5.07,P<0.001)。学习能力有部分差异:G2组文献检索能力更强(χ2=10.57,P=0.001),G2课堂及延展课堂表现得分更高(t=-3.18,P=0.004;t=-10.14,P<0.001)。学习效果方面,G2仅一道多选题正确率高于G1(t=-2.46,P=0.022)。结论 儿科学早临床长学制医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和能力接受临床课程。充分的课前准备和恰当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早期培养。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ESA[engage(投入)-study(学习)-activate(活用)]的翻转课堂结合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教学在康复医学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康复医学科实习的87例学生,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4)。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观察组采用ESA的翻转课堂结合SPOC教学。比较两组实习生的个体考核成绩以及团队考核成绩,并评估分析实习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实习生认可度情况。采用SPSS 22.0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 观察组的病史采集评分、专科查体评分、治疗方法评分、个体考核成绩总分、人文沟通评分、参与度评分、团队考核成绩总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辅助检查评分、诊断评分、团队协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学习效率、课堂互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基础知识掌握、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7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教学的认可度为97.73%(43/44),高于对照组的81.40%(35/43)。结论 ESA的翻转课堂结合SPOC教学可以提高实习生的个体考核成绩和团体考核成绩,改善教育环境,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可以提升实习生的认可度,从而在医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3.
本文结合法医病理学的特点,阐释了整体医学与整合医学的概念、内涵及其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的优势。然后,通过具体的死因分析实践案例教学过程设计及效果分析的应用介绍,阐明了整合医学与整体医学应用于法医病理学教学的必要性及有效性,为法医病理学整体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4.
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儿科学网络在线课程结合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是指以网络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及在线交流平台为核心内容,通过网络课堂教学结合线上作业、测验、讨论和考试,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优化的课程效果。本文重点介绍了复旦大学《儿科学》网络在线课程结合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设情况及成效。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与交互工具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护理学双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便利选取重庆医科大学2018级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336名、对照组332名。试验组采用基于SPOC与交互工具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线上线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采用学习成绩、在线学习及课堂表现等形成性评价指标,比较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试验组期末考试成绩为(67.84±8.65)分、对照组为(66.50±7.29)分,试验组双语章节试题得分为(5.32±1.90)分、对照组为(4.95±1.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线学习表现及课堂表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大部分学生认为采用基于SPOC与交互工具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可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英语水平。结论 基于SPOC与交互工具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可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6.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期间急诊科接诊腹部多发伤的安全防护管理及高效救治流程及对策。制定规划急诊科安全防护管理方案及腹部多发伤一体化救治方案,制定急诊科疫情防控标准管理流程及腹部多发伤一体化救治管理流程,在把好预防NCP“四个安全防护管理环节”上,做到确保病区安全,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通过实施以上救治措施,提高了救治效果、降低了死亡率。按照全防护管理流程及腹部多发伤一体化救治管理流程保证了NCP疫情期间急诊科病区安全、医护人员安全、患者和陪护家属安全,无疫情不良事件发生,同时显著提高了腹部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7.
附子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也是传统确有疗效有毒中药,心脏是其重要毒效靶器官,但毒-效相关性不甚明确。本文在彭成教授提出的"中药‘毒与效’的多维评价与整合分析"的研究思路指导下,紧密围绕中药"品质制性效用"六大元素,以本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并广泛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按附子的心脏"毒-效"物质基础-附子的心脏"毒-效"机制-附子对心脏的增效减毒原理3个层面综述研究现状,整合分析附子对心脏的毒效机制。结果显示,附子中所含的双酯型生物碱是附子致心脏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附子的强心和保护心肌作用是附子总碱、附子水溶性生物碱、附子多糖及其他一些成分等多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附子对心脏的毒机制和效机制在心肌细胞上存在相同靶点,主要包括细胞形态和功能、细胞膜稳定性、细胞内环境稳态、离子转运相关ATP酶和通道、细胞能量代谢;但又有各自的独有机制;可通过依法炮制、合理配伍、辨证用药、延长煎煮时间和控制剂量等多种手段控制附子的心脏毒性和发挥其强心、保护心肌作用。  相似文献   
88.
本文针对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备受质疑的现状,系统阐述了中药毒效的认知过程和基本内涵,提出中药毒效"系统中药、多维评价、整合分析"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以附子为例,系统研究评价附子毒效在系统中药中"品种、品质、制药、药性、功效、应用"的表现形式,整合分析附子"毒效"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解毒原理。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评价人参汤加味配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人参汤加味治疗.2组均治疗2周.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BNP水平,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心功能分级疗效总有效率为92.1%(35/38)、对照组为73.0%(27/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3,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4.7%(36/38)、对照组为73.0%(27/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9,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BNP水平[(1477.1±316.7)pg/ml比(2256.9±521.3)pg/ml,t=7.853]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人参汤加味配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明显降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清BNP水平,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并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治疗作用,以期能够为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二五四医院收治的300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这300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西医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糖、血脂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33%,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33%,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均明显得到改善(P0.05),但在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压、血糖、血脂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更优(P0.05)。结论: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能够有效促进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有效抑制红细胞的聚集,阻遏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